“七十年山鄉巨變\千里林帶綿延山巔\七溝八壑變良田\風沙不見\六盤山新江南\特邀聯合國專家再來看\大美西吉的今天\苦甲天下\一去永不返\葫蘆河畔換了人間”。
日前,寧夏西吉縣退休教師陳國順有感于家鄉的巨大變化,不禁賦詩一首,誠邀當年感慨這里“不適合人類生存”聯合國糧食開發署官員再來西吉看看,看看這滄桑巨變的西海固人間。
陳國順,60后,寧夏西吉縣人,中學高級教師(已退休),固原市作協會員。他說,記得小時候,幾乎每年的春、秋、冬三季,黃沙便成了揮之不去的夢魘。風起時,天地混沌,飛沙走塵,遮天蔽日,眼睜不開,呼吸都困難。難怪當時聯合國糧食開發署代表說“這是一個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”。這句話就成為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西吉縣乃至西海固的定位。
西吉人民逐漸認識到封山造林、平田整地,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。用勤勞的雙手細心“打磨”和精心“雕刻”著大自然,逐漸矯正著失衡的生態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西吉縣牢固樹立和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發展理念,以葫蘆河流域為主線,輻射全縣各個山塬連坡,堅持山水田湖草沙一體化推進,建設和修復齊頭并進。每年投入大量資金,栽補云杉、樺樹等各類優質苗木和沙大旺、檸條、芨芨草等多種草類,綠化美化,蓄水固沙。
近幾年來西吉縣又積極推進鄉村振興建設進程,使得愚公移山、滄海變田的千年美夢在新時代得以實現。“上看坎、下看田”,新農業新農村新畫卷徐徐展開,山頂是連綿千里的林帶,山山相連;山腰下是平展展的高質量萬畝農田——西海固大地新指紋新圖景逐漸繪就,黃土高原嶄新風貌全視角刷新。保護水土資源、改善生態環境、造福子孫后代、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踐生根開花結碩果。
陳國順寫文章深情稱贊家鄉。春季到來,夏寨濕地公園的鷺雁雀鳥齊飛鳴,“殺馬特”鳳頭??時而昂頭遠眺,時而鉆入水中。月亮山千山碧綠、風力發電緩緩旋轉;火石寨丹霞地貌、紅綠相間;澄澈藍天,紅石亮眼,到處郁郁蔥蔥,山清水秀。夏季,夜景下的吉強鎮籃球公園亮麗如晝,縣城花燈璀璨,如九天銀河落人間。秋季來臨,萬畝西芹機械化收割、裝車,遠銷東南沿海。幾千畝洋芋,也由專用農業機器高效率挖拾,又是一個幸福的豐收年。秋后的興坪梁,七彩斑斕,云霧升騰、宛如仙境。冬日到來,云天一色,風力發電漿旋輕緩,朔風揚雪,動靜結合,一片北國風光。
陳國順說,作為西海固變遷的親歷者見證者,我常常被感動,感嘆社會和美、生活甜美、生態優美,特別是家鄉四季如詩如畫如仙之景美。他發自內心隔空邀請世界各地的朋友來大美西吉走一走,看現在是否能再與“人類無法生存”之地聯系起來,與黃沙彌漫、土天一色、“一年四季大風刮過”的黃土高坡聯系起來……
“來自澳大利亞的鳳頭??,愿你秋去冬來返澳的時候,帶去大美西吉縣的神奇傳說,帶去我的祝愿和請柬”,陳國順如此寫道。(焦思雨)